18—何不实行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结合的学士学位制? (张庆熊)

 发布时间:2011-12-19      访问次数:2373


何不实行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结合的学士学位制?

——一种兼顾学业和职业的教改探讨

张庆熊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教学的安排要兼顾人文素质培养、专业知识学习、职业需求和教育资源有效使用这四个环节。教改的成效取决于找到它们之间的最佳结合。

有些教改方案有良好的初衷,但实施后发现问题很大,究其原因就是在上述这一或那一环节上没有考虑周全。举例来说,大文科大理科的统一招生和让学生在进校一年或两年之后自由选专业的教改。从理论上说,这有利于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形成交叉学科的优势,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创造性活力。但其带来的问题是,学生为求职考虑大都不选基础专业而涌向热门的应用专业。这样经济、管理、新闻等热门专业往往因学生过多而显师资不足,基础专业则门厅罗雀,面临关闭危险。再如,增加通识教育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实施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为拿学分容易倾向于不选有深度和难度的课程而选不需多花功夫的课程,结果造成这部分学生基本功差,专业水准差,“通识教育”成了“业余教育”了。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我觉得办法在于找到学业与职业、专业与素质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学生的学业不能不考虑职业,但完全以职业为导向安排专业,就把大学当作职校了。学生要提高人文素质,但也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大学要让学生学到职业需求的本领,但大学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场所。学术研究需要基本功的训练,不仅要有博雅的知识面,也要有向纵深钻研的本领。实际上,相当多的学生是愿意做基础性的研究和喜欢学习人文知识的,只是考虑到找工作问题而对拿人文类和理科类基础专业的学位文凭心存顾虑。

因此,我觉得设立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相结合的学士学位文凭和进行与此相配套的教学安排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出路。这与以往的双学位制度的不同在于,后者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而前者既做“加法”又做“减法”。双学位制度是多修了一个学位。学生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在通常四年为期的大学学制中,很难完成两个学位的修读。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相结合的学位是减少原先主修的部分课程和增加辅修专业的部分课程。我们可以把各个专业的课程分成若干板块。拿哲学系来说,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板块。我们根据这些板块中的课程确定学分,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板块(12学分)、中国哲学(12学分)、西方哲学(12学分)、科学技术哲学(12学分)、伦理学(8学分)、逻辑学(8学分)、美学(8学分)。根据以往专业课总共要修60学分的要求,学生只要选修完其中的2个大板块和2个小板块的课程(共40学分),再加上哲学系的基础课(共20学分),就完成哲学专业的主修学位。如果一个学生还修完(例如)新闻专业的一个大板块和一个小板块的课程(共20学分),并修完相应的10学分的基础课,他(她)就完成(例如)新闻系的某一辅修专业的课程。

由于设置了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相结合的学位,学生选课也应围绕它们进行。课程应有先后顺序,按照套餐制来选,即按照板块课程要求的系列来选,而不是按照按每门课任选。在套餐制的课程中可写明课程的总量和先后秩序的编号。当然,在套餐制课程中可分必修和选修。

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我们的课时并不少,少的是讨论性的课,缺少让学生发言的机会和教师答疑的时间,缺乏课堂上的辩论。建议在一个板块的课程中,至少在大的板块的课程中,除通常的讲座课外,应包括一个低级讨论班课程和一个高级讨论班课程。低级讨论班课程的形式大致是,教师选择一本经典原著或有关某一专题的若干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文章,分给学生预读和准备做报告,每个学生承担其中的一个部分,教师自己先讲解,然后让学生讲,同时针对学生讲的内容提问和自己做总结和答疑。高级讨论班的课的形式大致是,教师准备若干个论文题目和相应的推荐材料(有关这个论题的中、外文的代表性和前沿性论文,可以是SSCIA&HCI上的论文),每个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目;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论题,但需要经过教师同意;学生在第二周或第三周做论文的开题报告,从第7周开始学生逐一报告他(她)的论文,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对之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第15周学生必须把修改完毕的论文提交给教师,教师公开的打分和点评;讨论班的论文可存放在指定的地点,以前在欧美国家的某些大学中是存放在院系图书馆的资料室中,供下届讨论班学员参考,现在我们可考虑放在统一的网站上作为学生所发表的论文。以高级讨论班课程的论文取代以往的“学年论文”,可使那类论文不流于形式,并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高级讨论班的学生的人数应控制在10人左右,要把开题报告不合格的学生卸除出去。低级讨论班的人数最好也不要超过20人,应开设足够多的低级讨论班和高级讨论班,以便让学生能够选得上。

学生在完成板块课程的讲座课和讨论班课程后要进行统一的考试,考试的题型类似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考试的题型。这种专业板块的统考制度有利于克服过去那种考进大学难和从大学毕业容易的现象,有益于克服学生进校后学习不认真的“混大学”现象。对于辅修专业而言,完成板块课程和考试合格后就达到要求了。对于主修专业而言,还要再加上一篇主修专业的学士毕业论文。它可以是主修专业的高级讨论班论文的基础上的扩充,通常应由相关的高级讨论班的任课教师指导。

本科生完成上述所规定的课程和论文后,就发给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相结合的学士学位文凭。这种新的文凭的特点是写明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的科目和统考的成绩。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表现出主辅兼修的优势。

综上所说,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相结合的学士学位具有如下优点:

l  有利于学术交流,兼顾人文素质培养、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选择的需求。

l  有利于各专业板块的学科建设和以此为主干的教学团队的整合。

l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向宽进严出的方向发展。

这一主辅兼修学位制的缺点是可能会导致分散学生的精力和延长学习周期的问题。为此应根据学科特点区别对待和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量体裁衣。对于学生如何选择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要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给予一定指导。尽管这种学位制可能会增加管理上的难度,但我认为难度并不是很大,只要抓好板块课程的分类、学生选专业的程序和板块课程的统考这几个环节还是能够做好的。

 

(注:本文是在复旦大学“本科教育与书院建设”专题座谈会发言稿的基础上改写的。)20111216